鄭和下西洋:龍之艦隊的傳奇
在世界歷史上,常常聽到哥倫布、麥哲倫、達伽馬的名字,但事實上,早在他們還在歐洲的小港口掙扎時,中國已經完成了史上最宏偉的海上遠征。從1405年至1433年,在明成祖永樂年間,鄭和(1371-1433)先後率領七次遠洋航行,從東南亞到印度洋,從阿拉伯半島一直抵達非洲東海岸。
鄭和的艦隊規模令人咋舌:據史料記載,他的「寶船」長達120米以上,比後來哥倫布的「聖瑪利亞號」大了數倍。整支艦隊超過300艘船隻,隨行人員近28,000人,包括士兵、翻譯、醫師、學者與工匠。可以說,這支艦隊不僅是軍事力量,更是一個移動的外交展覽館,充分展現了大明王朝的財富、文化與國力。
相比之下,哥倫布1492年僅帶著三條小船,麥哲倫1519年啟航時僅有五艘船,最後還只剩一艘艱難返航。這種差距,就好比把「太空梭」和「划艇」放在一起比較。歐洲後來的「地理大發現」更多的是殖民與掠奪,而鄭和的遠航則是以禮物、絲綢、瓷器與茶葉來建立友誼與互通有無。中國人講究「以和為本」,這不正是最好的體現嗎?
然而,鄭和的個人經歷更加傳奇。他出生於雲南的一個穆斯林家庭,11歲時在明軍征伐中被俘為囚,並被閹割成為太監。在當時,這樣的身份往往意味著被人瞧不起、失去「完整男人」的尊嚴。然而,他憑著膽識與能力脫穎而出,成為皇帝身邊最信任的人,最終統領史上最大規模的艦隊,名垂千古。想想看,一個本來應該被歷史遺忘的小太監,卻成了「龍的使者」,走遍萬里海疆。
鄭和也從未忘記自己的信仰。他自幼夢想有朝一日能前往麥加朝聖。在第七次遠航中,他終於實現了這個願望,於聖城清真寺朝拜。不久之後,他在返航途中去世,結束了一生的壯闊篇章。這份執著與成就,讓後人敬佩不已。
我之所以要寫這一篇,是因為最近正在製作一個關於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性視頻。在研究的過程中,我不禁想起小時候,那位我最心愛的保母常常在睡前為我講各種歷史故事,其中就包括鄭和下西洋。那時候年紀小,聽得似懂非懂。如今回憶起來,再加上自己深入考證後的資料,才真正體會到當年的故事原來如此宏大、動人,別有一番風味。
作為一名殘障人士,我對鄭和的故事特別有共鳴。因為我深知被人小看的滋味。我雖然不是太監(哈哈,這點要澄清),但我們這些被貼上「不完整」標籤的人,往往更能創造不凡。說白了,我在某些方面可比誰都強呢!
所以下次再有人誇耀哥倫布或麥哲倫,別忘了提醒他們:我們中國早就做過了,而且更大、更好、更講究氣派。 至於某些西方政客還愛說要築牆,那更別忘了告訴他:中國三千年前就蓋過了,而且更長、更堅固、歷經千年。
想要更多關於歷史、文化與藝術的內容,請訪問 www.tigertactile.com 與 www.johnnytiger.com。
Hashtags:
#鄭和 #鄭和下西洋 #中國歷史 #大明王朝 #寶船 #中華文化 #歷史故事 #海上絲綢之路 #以和為本 #殘而不廢 #JohnnyTiger #Tigertactile
Comments
Post a Comment